宗 禾周
立波的“犀利
大嘴”又惹事了,他不久前评价
汉服表演者“像是洗浴中心出来的”,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并被要求公开道歉。无独有偶,在2015年春晚的民族创意
服装秀上,各少数民族都展示了特色服装,而代表
汉族的却是改良的旗袍。这也引起了网民们的失望乃至愤怒。
近年风靡全国的
汉服运动正是激起
这千层浪的舆论起点。汉服究竟是会“吓到路人”,还是一种点燃文化复兴的星星之火?提倡汉服是一种防止“文化倒灌”的必要手段,还是只是照猫画虎的逢场作戏呢?
汉服运动渊源甚久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发展而来,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运动渊源甚久。顺治二年,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然而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在出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科员时,亲自穿上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黄宗羲,生前著有《深衣考》,死后留下遗嘱“深衣敛”。章太炎请友人缝制交领衣一件,上绣两个“汉”字。此衣是章太炎一生最钟爱的衣服,他在绝食抗争袁世凯期间,曾在家书中写道:“魂魄当在斯衣也。”
小规模的汉服运动却并未产生大的波澜。直到2003年,民间人士王乐天第一次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很快,新加坡《联合早报》取材报道,报道中称“绝迹了三百多年的汉族服饰,重现神州街头”,引起国内外华人广泛关注。由此,“汉服运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推广汉服应讲求场合和条件
汉服运动一路风生水起,然而却并非一帆风顺,掌声与赞美的背后还有冷眼和嘲讽。
服装史研究专家兰宇就此表示:“从表演角度来说,汉服表演呈现的状态是合适的。但是,现实中你如果穿着汉服外出就显得‘突兀’。”他强调汉服的推广不能不讲场合和条件,“它毕竟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现在把汉服穿出去你自己也会觉得怪怪的,就像秀场的服装。所以,传承我们的服装,是在一定的场合下推广,既要体现传承性还要符合时代的特点。”
该不该恢复穿汉服,支持者认为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推行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
不少汉服热爱者认为,
汉服复兴的背后承载着文化,是各项传统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可以影响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与兴趣。汉服里面包含着国学中的儒家道家精神思想,同时从审美学角度讲,它也代表着中华传统的美学视角,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延续传统需要诚意而不只是汉服
然而,当前的汉服运动确实多多少少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衣衫轻文化、沦为复古服装秀、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
不少反对者指出,汉服的消失虽然是历史原因,是一个非正常消亡的过程,但历史是不能重来的。对于现代汉族来说,传统汉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替代普通西方服饰,其中带有浓重的历史文化风格,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举行传统仪式也应该与现代社会接轨,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生活方式。那种把汉服当作传统文明的救生衣,用形式损害内容,无疑是缘木求鱼的不智之举。
谈及“复兴汉服是增加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说,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直截了当地表示,该说法“肤浅无聊”:“现在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义。现在是一个泛商业化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肖鹰觉得,延续传统,需要的是诚意而不只是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要做的是发掘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复古。否则‘复兴汉服’,复兴的只是被历史淘汰的文化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