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据有迹可寻的考古发现,迄今至少已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纺织技术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更、外族服饰文化的冲击,诱发或促进了服饰的演进与更新。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1933年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遗址(距今约 18 000年)中发现了一枚长82毫米,直径为3.1一3.3毫米的骨针,后来又在我国贵州省的普定城外山洞遗址发现了骨椎。同期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人工制作的装饰品,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如白色钻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穿孔的兽牙、鱼骨,刻有沟槽的鱼骨,用鸵鸟蛋皮及石墨制作的装饰物等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这些发现表明,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300-6800年)中发现陶器底部有麻布的印纹,又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发现葛藤纤维纺织的葛布残片,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4700年左右)发现迄今最早的苎麻布与以家蚕丝为原料的丝线、丝带与绢片。这些发现向我们证实,我们的祖先进入了“耕而食”、“织而衣”的时代。《左传•定公十年》中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旅章之美,谓之华”,由此推想“华夏”的称呼是否昭示着我们的祖先就是一个以衣带冠履华美而著称的民族呢?
1、夏、商、西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进入阶级社会,商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关服饰的资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南玉雕、石雕及陶塑人像上,我们可以看到商朝人的三种服饰:第一种,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第二种,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有兽头纹蔽膝(围裙)作装饰。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今人研究,商代后期的织造水平已很高,但能够穿得起丝织绣衣的绝非普通平民,其社会地位不低。第三种,头戴尖顶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衣襟)交领衣,下着裙裳,这与文献记载的古代上衣下裳的服制相符。商朝男女均束发。
西周时期,贵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天津历史博物馆藏西周玉人宽衣大袖,腰束宽腰带,腹前垂斧形的韨,可视为后来贵族宽衣博带的端倪。西周人的发式为牛角式的双笄。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不同。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服饰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与胡服的出现。深衣是将原来不相连属的衣与裳连在一起,长至脚踝处,为当时诸侯、大夫、士人平日闲居所穿的常服。当时妇女服装也多以深衣或曲裙绕缠深衣为时尚。现藏历史博物馆的贵族妇女帛画,贵妇身穿琵琶袖(袖笼肥大、袖口缩敛)云纹绣衣,衣体瘦长,底部宽大,腰束宽带,发髻后倾。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胡服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他们常年在马背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春秋战国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常南下中原骚扰,深受胡骑骚扰之苦,中原官兵身穿长袍,甲胄笨重、结扎繁琐的装束又不便骑马,由此限制了中原骑兵的发展。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