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各大高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羽衣飘飘走过高楼大厦,其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他们活在当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定期聚在一起举办乡射礼、冠礼、及笄、祭祀等传统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从民间兴起的汉服热...
如今,在各大高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羽衣飘飘走过高楼大厦,其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他们活在当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定期聚在一起举办乡射礼、冠礼、及笄、祭祀等传统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从民间兴起的汉服热抖落了这件古老服饰身上的厚厚尘埃,渐渐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中。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黄帝垂衣而天下治以来,华夏民族的服饰便已承载了太多比保暖遮羞更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何为汉服?顾名思义,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亦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她有着悠久而绚烂的历史。“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于黄帝制冕服,定性于周朝,于汉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衣冠体系。
《汉书》里说道:“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如《辽志》中所言,“国主与汉官即汉服”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当是时汉朝国力强盛,华夏人的概念逐渐被汉人取代,华夏衣冠也逐渐被称为汉服。直至清朝入关剃发易服,汉服才在主流社会中消失,汉族也因此失落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汉服通常采用宽幅二尺二寸的棉帛剪裁而成,分为领、襟、衽、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先秦时的曲裾,秦汉时的直裾绕襟袍,魏晋时的裤褶服,隋唐的圆领袍衫、齐胸襦裙,宋明的道袍、袄裙等,都是汉服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汉服在宽大飘逸、灵动脱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数百种款式,既涵盖汉文化体系的自然更替,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风格,是汉家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体现。
河海男生“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
在河海大学,有一个“怪人”曾在学校贴吧和论坛红极一时。他每天穿着宽大的袍子出没于校园,甚至上课也不例外。朱家良就是这个“怪人”,也是河海大学汉服社的核心成员之一。
挺直的身板文气俊雅,柔软的袖子迎风舞动,校园司令初见朱家良时,他静默不语,言行举止间透露着南方男生的斯文儒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面容清秀的大男孩,在同龄男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之时,竟然会对汉服痴迷。
“第一次了解到汉服,还是高二的时候。”身着衣裳(一种汉式男装)的男生坐在藤椅上,慢慢回忆起与汉服的初次邂逅。
那时,班级要排练一出舞台剧,负责服装的朱家良逛贴吧时无意间看到一位网友的签名“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只有汉族没有,为了民族团结,请穿上我们的民族服装——汉服吧”。出于好奇,他进入了汉服吧。
“第一眼看到汉服图片我就想——就是它了”,男生的语气隐隐激动起来,“从前妈妈买什么衣服我都照穿不误,但谈不上很喜欢,只觉得是一种习惯式的需要,就像吃饭一样,直到那天晚上,我才意识到,不是所有的衣服都是需求,有一种衣服是可以让人打心眼里喜欢、想要的。”
上大学以前,朱家良把想穿汉服的心思埋在心底,入学后才计划起穿汉服。“大一上学期我还是穿着平时的衣服,不想让同学们以为‘穿汉服都是怪人’,下学期跟大家熟了之后才正式穿起汉服。”
从起初对各种异样眼光感到不舒服,到现在可以大大方方地跟别人介绍“这是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一路走来,支撑朱家良的是深植于心的民族情结。“我将传统文化穿在身上,这是我身为华夏儿女的使命和荣耀。”
南工大美女一年四季穿汉服常遭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