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婚礼上,闹得确实太不像话了,完全违背了当初‘闹喜’婚俗的初衷。”22日上午,聊城市礼仪庆典行业协会会长王福存在谈到如今的一些婚俗时,这样说。
有句老话说,新婚三天无大小。自古以来,闹洞房都是婚礼上的重要环节。但在今天,闹婚礼的花样越来越多,不闹新娘了,开始闹伴娘、闹新郎、闹公婆,尺度越来越大,越来越无底线,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婚俗,也就因此变成了恶俗。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如何去除这些美好婚礼上的恶俗?接受采访时,不少人谈到,还是要正本清源,提升大家的文明素质。
闹得太不像话
有的闹婚成了恶俗
21日下午,在高唐县汇鑫街道南王村,前来进行移风易俗文明宣传的街道工作人员武莹了解到,现在一些年轻人在婚礼上闹得太不像话,不少老年人尤其看不惯。
“以前闹新娘,后来闹伴娘,现在倒好,直接闹新郎。动不动就把新郎扒的只剩下裤头,还用胶带捆在树上或线杆子上。”一位老人说,这样闹,根本不像是在结婚。
“有新人结婚,亲戚朋友满怀喜悦而来,满怀祝福而来,但有些年轻人就是奔着闹婚礼而来的。”21日下午,在冠县一单位上班的郑芳馨说,其实也不怨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心思。自己结婚时,别人来闹了,现在对方结婚,自然也要往他身上砸鸡蛋,把他捆到树上。
“我们都知道,闹洞房是中国的传统婚俗,古人闹洞房,取辟邪驱恶之意,表达宾客的祝福之愿。可是近几年来,“闹”的方式,变得庸俗不堪、恶俗不堪,这样的恶搞,成了婚礼的一种陋习,有的还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郑芳馨说,她注意到,前两年就发生过这样的悲剧——为了躲避朋友的戏耍,陕西的一个新郎不慎从六楼摔下;浙江的一个新郎在用汽油擦洗身上的油漆时,引发了火灾。转眼间,喜事变成了丧事,这究竟是谁之过?
“婚俗陋习真不是小事儿,这两年很多地方的婚俗恶习通过网络传播,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形象。”郑芳馨说,前几年,有些女孩子坚决不去一些闹得太狠的地方当伴娘,就说明了这一点。
婚礼整套程序
应该对人有教化意义
因为经常担当婚礼主持,聊城市礼仪庆典行业协会会长王福存对于婚礼上的这些过火举动,感受更为深刻。
“以前要好很多,也没现在这么多折腾人的花样。从2007年开始,很多人就闹得比较过分了。”王福存说,在他看来,聊城现在的一些婚礼恶俗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比如说闹伴娘、闹公公婆婆,这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王福存说,中国古代就有“闹喜”的习俗,也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但这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的。
“以前,新人结婚时年龄普遍较小,对男女之事都不了解,就需要其他人甚至长辈进行有意识地教导。另一方面,以前即便是要结婚了,男女之间可能还没见过面,或者没见过几面,彼此太不熟悉,也需要通过一些形式尽快熟悉起来,加深彼此的了解。”王福存说,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男女之间对彼此、对婚姻有了太多方式的了解。如今的闹新婚,也就成了单纯的闹,少了以往那些有益的内容。
王福存认为,要正确认识婚俗的价值,应该回溯过往,看清婚礼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作为一种仪式感特别强的形式,婚礼是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时应遵循的礼仪礼节和行为规范,它承担着对新人进行教化的功能。”王福存说,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婚礼,是一对有情人的爱情见证。因为从那天以后,他们要开始新的生活,要相濡以沫,要相守到老。一对新人结婚前,都还是“家庭人”,一旦结婚了,就成了“社会人”,以前大事小情都靠父母操心,现在则要体现自己的社会担当。因此,在这样一个过渡的重要时刻,婚礼就起着教化新人的作用。要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他们知礼节、明事理、做好人,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如果把传统丢了,只是随礼、吃饭、打闹,那就完全失去了婚礼本身的意义。
改变婚俗陋习
需要更多人行动起来
从业十几年,王福存一直致力于挖掘婚礼传统中积极正面的文化因素。这几年,他尤其注重打造典型的中式婚礼,把婚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希望让更多人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套婚俗,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涵义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