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话题访问量:
  • 分享到



  记者与泰合礼乐的结缘,始于2010年9月对山西第一场笈礼的采访报道。当时,25岁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推广者王凯,带领一群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组织完成了18岁高中女生小彩的中国传统女子古典成人礼:笈礼。那时,人们对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回归,并不像今天这样接受和喜爱。传扬传统文化,还是件挺需要勇气的不太容易的事。

  我们默默关注着他们。一年后,他们成立了一间工作室,希望以华夏文化为依托,以汉服为载体,来传扬汉民族传统礼仪、服饰、礼乐文化之美。工作室的古代妆容顾问罗春林与月满,受邀成为我们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

  向往一件汉服

  小时候,无数次,我从影视歌舞剧或书籍画册中,领略着中国古代服饰之美,着迷得不得了,但心向往之而不可得,常披块纱巾权充古装,想象中满足而现实里失落。

  终于走到今天,买一件美丽的汉服变得易如反掌。但,当数十年的憧憬,只成为键盘上一敲付款即可得来的包裹,我又淹没在数不清的淘宝网店图片中,昏沉,无法雀跃。

  不,我要一件自己的汉服。要一件自己亲手缝制的汉服。一针,一线,缝进一个中国女子沉潜的优美与如水的温柔的真正的汉服。

  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一定不止我一个。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果然,读者报名踊跃。我们很受鼓舞。

  小小姑娘心灵手巧

  参加活动的读者中,年纪最小的是3个小姑娘,她们分别是10岁、11岁和13岁,都是妈妈带着来的。上中学的小晴是从老师那里了解和喜爱上汉服的。老师热爱传统文化,常会给大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小丁和小冬曾读过私塾,看到过老师们穿汉服行礼和舞蹈。她们都喜欢古装,觉得好美好美。

  她们虽小,却不是头次拿针线,小丁缝过笔袋,小冬做过十字绣,小晴缝过布娃娃。她们认真地听大姐姐讲解如何缝制,小手灵巧,一缝一连,一丝不苟。

  似乎很久很久,没有见过如此热烈又知礼、活泼又沉静的小姑娘了。真好。

  五旬大姐“野心”不小

  参加活动的读者中,年纪最大的是近五旬的任大姐。她人美,更爱美,她学得最快,问得最多,“野心”也最大,不满足于这次只缝一件半臂,说下次还要缝长裙,还要配披帛。她还要再做一套给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寄去。

  女儿对她说过,出去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祖国传统的文化是那样优秀,那样优美,只恨自己当年为何不懂得也没渠道多学一点。那是一生的浸润与受用。

  一针一线蕴意深

  我们先从讲解剪裁开始,用纸样示范:对折,再对折,依尺寸剪出袖、领、腰……再示范缝制手法:压线,缭边,走暗线,留刀口……

  因为时间和环境有限,事先我们与春林和月满商量好,这次活动只能做件最简单的半臂。这是一种半袖对襟或交领上衣,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系住。是隋唐时盛行的女装上衣。饶是简单,当日头偏西活动终了时,半臂也不能够完全完工。那一针一线,真是细腻,真是功夫。但每个人,每一针每一剪,都是欢喜。

  讲解中,春林与月满还穿插了许多汉服知识。为什么汉服上衣分裁四片?那是四季分明。为什么汉服袖圆、衣领交叠成矩?以应“天圆”“地方”。为什么要平肩交领右衽(y字形衣领)?寓意做事公平,为人有义。为什么背部一定要缝中线?那代表人道正直,行事中庸。

  再者,交领右衽,胸腹部保暖效果好,符合中国人的养生;而系带隐扣,不但“有约无束”穿着舒服,且兼身材稍微胖瘦都无妨,更符合中国人的尚俭惜物,顺其自然,天人合一。

  呀!汉服蕴意深深,深衣原为“深意”。难怪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虽然未能当下就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汉服,但离去时,大家心中都多了份圆满,盛了份敬重。

  在这样美丽的日子里,美丽的场景中,一群美丽的人,做如此美丽的事!这,便是我们此次汉服活动的总结。期待下次的美丽。

  本报记者 冯迪 文/图

  [汉服知识]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4000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从黄帝到明代的4000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而成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的中缝称为裻。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和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和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 (内衣)、中衣和大衣。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 (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襦,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本报综合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