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适合您的字体大小:【】
当你看到一张张很普通,甚至还有些蹩脚的照片时,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很多精美的作品正是由这些看似普通的照片处理、叠加而成的。这就向我们展现了后期处理的强大威力。本文针对刚刚步入天文摄影行列的天文爱好者,作最基础的原理性的入门讲解。
天文照片背后的秘密
——浅谈天文照片的后期处理
作者:宋健
原文发表于《天文爱好者》2005年9月号(总第293期)有改动
照片拍出来了,往往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人为的调整。在过去,不会暗房技术的人根本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方便了,有了数码相机、扫描仪、电脑,这烦琐的过程就简化成点几下鼠标,敲几次键盘了。即使没有合适的数码相机,也可以用扫描仪把普通相片储存成图像文件在电脑中进行处理。只要搞清楚里面的原理,我相信所有会电脑的人都可以完成。
好了,让我们以我拍的“月球南部山区”和“猎户座”为例,体验使用Photoshop进行照片后期处理的神奇魅力吧。(我的照片虽然远远算不上“精美”但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整亮度、对比度
这张“月球南部山区”的照片(如图-1-1)显得很暗,这就是曝光不足造成的,我们来调节一下它的亮度。点击Photoshop菜单中的“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将出现一个对话框,里面有调节亮度和对比度的滑块,右侧还有“预览”选项,选中“预览”后,就会在主窗口中随时看到当前亮度、对比度下的图像了。反复用鼠标拖动亮度调节滑块,直至图像亮度达到最佳状态,然后确定。
只调节完亮度后的照片有可能还不很理想,比如这张照片就有些灰蒙蒙的,像是蒙了一层雾。这时就要调节对比度了。还是通过“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打开刚才那个对话框,拖动下面的对比度滑块进行调整。(如图-1-2)但如果对比度过高的话,会造成图像中部分看上去曝光过度,而部分又显得曝光不足,减少能够看到的细节,因此,这里也需要谨慎,一定要适可而止。
在很多图象处理软件中都有 “自动对比度”功能。在普通照片中,这个功能非常好用,省去了手动调节。但在一些天体面积占照片总面积比较少的天体照片中(如星座、行星、彗星),使用这两种功能就会造成天体过于明亮,而细节全无。毕竟,天文摄影还是很特殊的。
二.锐化(强化)
除非你有非常高的对焦技术,否则拍出来较明亮天体的照片总不会像用肉眼直接从目镜中看到的那般清晰。现在有了锐化(强化)技术,它能使照片的细节更加清晰、尖锐。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点击“滤镜-锐化-锐化”即可。或者点击USM锐化进行更细微的调整(如图-1-3)。
只不过要注意,在调节时一定不要过了头,否则照片就会变得到处都是斑痕,反而分辨不出哪些是真正的细节了。
以下类型的照片不推荐做锐化处理:
噪声本来就很严重的照片。这种照片在锐化的时候,天体细节被锐化了,但噪声也同样锐化了,使照片显得非常粗糙。
分辨不出视面的天体照片(如恒星)。天体分辨不出有视面,也就毫无细节可言,锐化也就起不到强调细节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照片的噪声。
本来就没有明晰的边缘和清晰细节的照片(如大部分星云)。这种照片锐化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但同样会加重噪声。
对焦误差过大的照片。不如找时间再练习一下对焦,否则锐化也只能对一些较明显的细节起一点作用,如果锐化程度太大了照片又会显得极不自然。
锐化在天文摄影中不是非常提倡的,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使照片失去一些本应有的价值。所以不要在处理每张照片时都大量的使用锐化,一味追求锐化的“清晰”效果。
三、叠加
我们在欣赏别人的天文摄影作品时,经常会看到“50张叠加”、“200张叠加”甚至还会看到“2000张叠加”等字眼,那么什么是叠加呢?叠加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叠加的越多越好呢?怎么进行叠加呢?让我们从基础的说起。
前边已经说过,数码相机长时间曝光拍摄的照片会有噪声,无论对其科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减弱噪声,人们发明了“叠加”的方法。叠加,很容易理解,就是把短时间内拍摄的同一天体的照片通过电脑处理的方法叠放在一起,来降低照片噪声的过程。叠加的照片愈多,效果就愈明显。让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