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3.3、史籍中的“汉衣冠”“汉装”相对于“汉服”,古代中国人使用“汉衣冠”等词汇的频率更高,在相关史料、典籍中不胜枚举,在这里仅作简单列举。先看史料中的记载。

 

记载宋初政事的《王文正公笔录》:“景德初,契丹方睦于我,……执政间,有欲以汉衣冠赐彼来使者,(阎)承翰以为不可,曰:‘南北异宜,请各从其土俗而已。’上以承翰所议为定。”[1]记述的是北宋君臣大方尊重契丹使者民俗之事。

 

相似记载较多,如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议者欲以汉衣冠赐契丹使者,承翰曰:‘南北异宜,各从其土俗可也。’上从承翰所议。”[2]《太平治迹统类》:“议者欲以汉衣冠赐契丹使者,承翰曰:‘西北异宜,各从其主俗可也。’上从承翰议。”[3]明代《说郛》:“执政间,有欲以汉衣冠赐彼来使者,承翰以为不可,曰:‘南北异宜,请各从其土俗而已。’上以承翰所议为定。”[4]

 

北宋《东京梦华录》:“又有南蛮五姓番,皆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锦袄之类。”[5]南宋《三朝北盟会编》[6]、《九朝编年备要》[7]记载相似。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对宋使的言论:“昨来,见贵朝初得燕山,举族相庆,将谓自此复为中华人物,且睹汉衣冠之盛,不谓再有此段事,不知自此,何日再得为中华人物?”[8]

 

记载靖康之难中金军通过屠城之胁册立张邦昌为帝:“‘金人已欲屠城。且告相公急救一城人命。’……虏(改作金)人遣人使作汉装,于令厅人众中探伺。”[9]表明金人要着汉装方便混入众人中进行探伺。

 

记载金兵穿汉服使诈:“正月十三日夜,得泗州报至‘三十余骑诈为汉装,见已杀退’。”[10]

 

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11]南宋《太平治迹统类》[12]、明朝《宋史纪事本末》[13]、清代《续资治通鉴》[14]、《资治通鉴后编》[15]都有相同或相似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谅祚言)本国窃慕汉衣冠,今国人皆不用蕃礼。明年欲以汉仪迎待朝廷使人。”[16]清代《续资治通鉴》[17]、《资治通鉴后编》[18]等沿袭了该记载。

 

该段史事在《宋史》中的记载是:(李元昊)“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19],(李谅祚)“请去蕃礼,从汉仪。”而后“上书自言慕中国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20],宋廷“许夏国用汉衣冠”[21]。清代《钦定续通志》则记:“十一月己巳,(宋仁宗)许夏国用汉衣冠。”[22]

 

宋高宗时李光奏议称:“盖自古离乱社稷忧危未有甚于今日者,皇天后土眷顾陛下,故十年之间强敌伪廷稍稍沮却,东南年榖屡登,兵力渐振,中原赤子矫首望幸,庶几复睹汉衣冠者,恃陛下徳泽有以得人心也。”[23]

 

南宋地理著《方舆胜览》转引史籍:“古有青衣国,与叙州相邻。其人因贾至蜀,见汉衣冠,遂求内附,因以名焉。”[24]说的是古时青衣国人到成都经商,见汉衣冠威仪而请求成为附属国。[25]明代《蜀中广记》转载:“古有青衣国与叙州相邻,其人因贾至蜀,见汉衣冠,遂求内属,因以名焉。”[26]

 

《宋史》:“四州之民不愿臣金,……(郭靖)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27]记南宋义士郭靖不弃汉衣冠而殉国的事迹。

 

元代司居敬作《元尼山圣像记》:“成都蜀有文翁石室,设孔子坐像……宋嘉祐中,王公素摹为礼殿图,此像之最古者,然皆汉衣冠也。”清代《幸鲁盛典》《山东通志》转载。[28]

 

明初胡俨作《重修徐高士祠堂记》:“余幼时尝游其下,土阜屹立,有亭岿然,祠孺子范土为像,乃汉衣冠也。”[29]

 

明朝官至首辅的杨一清的诗作《固原鼓楼三首》:“弦诵早闻周礼乐,羌胡今着汉衣冠。”[30]宁夏固原古城在杨一清治理下已是烽火平息、人民安居,[31]表明当地人习中国礼乐、着中国衣冠,已融入汉文明生活。

 

明代《大事记续编》:“孝静帝即位之初,春正月癸巳,周王始服汉衣冠,改元大成,置四辅。”[32]记述南北朝史事。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