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於露出体肤,长不至於覆住地面。 

直裾为上下分裁,而后缝合,其上衣和下裳的裁法同中衣/襦裙,注意上衣长只及腰。

直裾示意图

 男士汉服详细介绍

西汉直裾

 男士汉服详细介绍

直裾(按照古制,下裳当分幅裁剪的)

 男士汉服详细介绍

《礼记•深衣》

《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白话解析] /信而好古 转录杨天宇先生《深衣译注》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於露出体肤,长不至於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後衽,在右後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後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徵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徵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徵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徵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徵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徵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於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朱子家礼·深衣制度》

裁用白細布度用指尺。(中指中節為寸)

衣全四幅,其長過肋下,屬於裳。(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後共為四幅,如今之直領衫,但不裁破。腋下其長過肋而屬於裳處,約圍七尺二寸,每幅屬裳三幅)

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用布六幅。每幅裁為二幅,一頭廣;一頭狹,當廣頭之半。以狹頭向上,而聯其縫以屬於衣。其屬衣處,約圍七尺二寸,每三幅屬衣一幅,其下邊及踝處約圍丈四尺四寸)

圓袂(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長,屬於衣之左右,而縫合其下以為袂。其本之廣如衣之長,而漸圓殺之以至袂口,則其徑一尺二寸)

方領(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會自方)

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長交解裁之,如裳之制,但以廣頭向上,布邊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狀。又稍裁其內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而末為鳥喙,內向綴於裳之右旁)

黑緣(緣用黑繒。領表裏各二寸。袂口裳邊表裏各一寸半,袂口布外別,此緣之廣)

大帶(帶用白繒。廣四寸,夾縫之。其長圍腰,而結於前,再繚之為兩耳,乃垂其餘為紳,下與裳齊。以黑繒飾其紳。復以五彩條(黄青红白黑),廣三分,約其相結之處,長與紳齊)

緇冠(糊紙為之。武高寸許,廣三寸,袤四寸,上為五梁,廣如武之袤而長八寸,跨頂前後,下著於武,屈其兩端各半寸,自外向內而黑漆之。武之兩旁,半寸之上,竅以受笄,笄用齒骨,凡白物)

幅巾(用黑繒六尺許,中屈之,右邊就屈處為橫(巾+取),左邊反屈之自(巾+取)左四五寸間斜縫,向左圓曲而下,遂循左邊至於兩末。復反所縫餘繒,使之向裏以(巾+取)當額前,裹之至兩髻旁,各綴一帶,廣二寸,長二尺,自巾外過頂後,相結而垂之)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