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杨宓琪和她的汉服社
分类:人物, 草根 | 2012年11月8日 |
“九九重阳节,穿汉服登高;七夕乞巧节,女子斗巧;谈华夏衣冠,学古筝练汉舞……。” 这是汕头汉服社成员共同的话题。男子们身着黑底绸缎、红色袖边,女子们身穿襦裙,佩戴珠花。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
汕头汉服社成员在汕头中山公园
汕头汉服社源于一个QQ群
2011年,几个汕头纺织学院的学生出于爱好建立了一个汉服Q群,一起探讨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后来,现在汕头汉服社的负责人杨宓琪,误打误撞加入这个群,并将它改建为如今的汕头汉服社。如今这个社团已经有约200个成员。
23岁的杨宓琪,是一位80后平面设计师,回溯自己爱上汉服的路程,杨宓琪也忍不住发出笑来,说自己是在写网络小说的时候偶遇汉服,从此便喜欢上了。
“初中的时候,我偶尔也会写一写网络小说,然后去投稿。”杨宓琪说,“有一次在写一篇历史言情小说,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于是偶然间进入了汉网,这是一个以复兴汉民族文化为旨的网站,当时很认真地的看了这个网站,发现我们汉族的汉服,确实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国56个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就是汉族被普遍认为没有,就连在春晚节目上,汉族的同胞也是穿着现代的西装作为代表。当然,我也觉得汉服很好看,当时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汉服。”
从那时起,杨宓琪就开始关注所有与汉服或者汉族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也经常去了解汉族传统文化,尤其对汉族“剃发易服”的历史很有感触。所谓剃发易服,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汉服基本上有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种类,也有盘领和直领的”杨宓琪介绍道。
汉服社主要负责人:杨宓琪
今年国庆期间,一名叫秦亚文的苏州女大学生因为痴迷古装剧中华美衣裳 苏大一女生三年着汉服上课,突然走红网络。此事被媒体报道之后迅速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其实近年来以穿着汉服复兴汉族和发扬汉族文化的运动,最早兴起于2003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现代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而网上查阅资料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建立有汉服社。而在揭阳、潮州等地均成立自己的汉服社之后,汕头仍然没有自己的汉服社,直到2011年9月份杨宓琪发起后,汕头汉服社才成立。
学生时代的杨宓琪,根本没有钱能买得起一套汉服。“汉服一套大约都要300多或者400多元,最便宜也要200多元。”杨宓琪说,直至去年她在自己开始工作后,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汉服。
有了自己的汉服之后,杨宓琪尝试过自己一个人穿着汉服出门,当时经常受到别人辱骂。“记得那时候,自己一个人穿着汉服出门,在街上别人看到就骂“神经病”、“搞穿越”等。”被别人误解得越多,杨宓琪更加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
于是,杨宓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试图在汕头寻找汉服社这样的社团,然后两个月后却没有找到,结果发现了一个“汉服群”,也就是现在汕头汉服社的起源。
“这个群当时只有四个人,是几个纺织学院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建的”。然而,这个群只是一些交流而没有相关活动,杨宓琪觉得应该把汉服被更多人知道,经过了解,杨宓琪发现“其他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汉服社,揭阳,潮州也有,就是汕头没有”。
于是,杨宓琪决定自己创立一个汕头汉服社。便这个群改装为汉服社,然而四五个成员确实太少了。杨宓琪坚信这座城市一定还有志同道合的汉服爱好者,不过由于没有任何经费也没有任何宣传途径,吸引成员成了一个大问题。杨宓琪说:“当时我只有通过网络寻找汕头的汉服爱好者,我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一个账号,然后通过“汉服 汕头”这样的关键词在网上寻找相关的发帖人,然后一个一个问“有没兴趣加入汕头汉服社”。就这样一直地找一直地问,终于吸引了第一批成员,大约十几个人。
反对声仍在,认可人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