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话题访问量:
  • 分享到

说起汉服运动的开端,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网名为“壮志凌云”的一位男同袍——王乐天。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身着曲裾袍款式的汉服行走于郑州街头,被新加坡《联合早报》取材报道,报道中称“绝迹了三百多年的汉族服饰,重现神州街头”,引起国内外华人广泛关注。由此,“汉服运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2003年7月21日,网友“青松白雪”自制汉服并拍照上传于网络,则是当代第一名自制汉服的同袍。

 

 

再往前,2001年,上海站的APEC峰会引起了“唐装”热潮,一些商家趁热打铁,把唐装连同旗袍推上了“中华民族民族服饰”的高度,却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少数民族明明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跟唐装旗袍不是一回事。汉族则开始疑惑于“唐朝服饰不是这样,这其实是清朝马褂改良吧?”,“马褂、旗袍的原型是旗装,是满族服饰”,“人民装、中山服来自于西装”,“汉族的民族服饰到底是什么?”

 

 

“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最初的讨论帖在哪里已经不可考了,那一张帖子早已经消失于网络服务器中,但它影响广泛。2001年-2002年,许多已无法记名的网友为了这个问题在网络上站出来,2003年,青松白雪、王乐天等汉族公民为了这个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站出来,2003年以后,更多的汉族公民为了这个问题站出来,寻找、保护、发扬失落已久的汉服、汉文化、汉族精神。这就是汉服运动,基于汉民族意识觉醒,反思长久以来逆向种族主义的一场新文化运动。

 

 

也是受到宪法保护的一场合法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条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百多年前,汉族失去了这个自由,被迫剃发易服,被迫“十从十不从”,这就是为什么汉族对于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概念单薄甚至于全无的根本原因。而这个故事说来就太长了,网上自有更详细的资料可查阅,在此只简单的说,剃发易服,不仅破坏了汉族几千年来自然而然发展、损益的审美、服饰,也让大部分汉族的精神、骨气在此后两百年跌倒最低谷。剃发易服也不仅仅针对汉族,包括满族在内,全国各族的思想、精神都被禁锢在细细一根金钱鼠尾辫中,直至清末辫子渐粗,但已经来不及了。国门被西方列强一脚踹开,清朝两百年的浑浑噩噩一览无遗。

 

 

要说最看重服制的朝代,当推清朝为首,两百年来眼里心里纠结的只有头发衣服头发衣服,其他都一抹黑看不见,顶多看得出个鸦片。为了把这个国家掌握在手中,为了把这个国家的民众掌握在手中,清朝把独(□)裁两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往的朝代,开国易服色,也不过是强行规定礼服、官服的式样,颜色,对于民间服饰,除去朱元璋革除元朝遗风,多不另作强调,只规定不要在颜色上违规,款式则由得延续以往,自然发展。若有违规,只要不是在礼服、官服、颜色等政治大问题上出错,也不至于杀人全家。

 

 

清朝害怕,怕不能服众,所以以杀立威,然后才涂脂抹粉,推广“道德”,牌坊林立得登峰造极。清朝害怕,怕人民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所以把全国的衣食住行都管得紧紧的,一点点不对劲都立马上纲上线,不识字乱翻书。然而最终还是捏不住、捏不死民心。

 

 

你小时候穿过“和尚衫”吗?又叫“毛衫”,“婴儿服”,这是除了僧道服、戏服外,在民间保存下来的真正的汉服活化石。它交领右衽,无扣系带,一是为了不伤婴儿的皮肤,二则是因为“‘老从少不从’这一争取,哪怕屠刀再锋利,人民心中依然给汉服留了位置,一个不起眼,却又重要的位置——迎接汉族新生儿的,从来都是汉服。

 

 

黄宗羲,不当清朝的官,生前著有《深衣考》,死后留下遗嘱“深衣敛"——送走汉族死者的,依然是汉服。

 

 

章氏家族,历代也要求“深衣敛”——“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而听得父亲这一席话的章太炎,其后去往日本,有一次举行了纪念明朝灭亡的活动,被日本方面阻止,警署要求章太炎等人前往警署做笔录。而章太炎和陈桃痴两人“身着华服,长衣大袖”而往。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