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梦 汉服梦 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3年至2013年 (汉服文化周版) 主编:杨娜(兰芷芳兮) 资料收集 事件评审: 王军(黄玉 汉服地图)
中国梦 汉服梦
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3年至2013年
(汉服文化周版)
主编:杨娜(兰芷芳兮)
资料收集/事件评审:
王军(黄玉 汉服地图)
俞关关(河田之玉)
汉服文化周版编辑:晴空
版本:2013年第3版
首发:2013年10月14日
第一章 序言
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啊,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倍加珍惜的汉服来说,找回我们的民族服装,重拾我们的民族文化,再现我们的民族自信!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最贴切的中国梦!
2013年,正逢汉服运动十年,我们希望能用这短短几万字,记录下这十年来感人、骄傲、心酸的故事,也让我们踩在先辈们铺垫起的道路上,点点滴滴的继续推动着汉服运动的继续前进吧……
第二章:汉服定义与其消失历史回顾
1、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唐服、衣裳,是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8年)至今四千多年中,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在清代,汉服因为满清推行剃发易服酷令而被迫消亡。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春秋左传注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
2、汉服消失简史回顾
1644年(岁次甲申)明朝灭亡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意识、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大力推行 “剃发易服”政策——强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必须改换满洲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不得再穿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否则就会被处死。在与屠杀抗争了37年之后,延续四千多年的汉服最终从华夏人民的主流生活中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金钱鼠尾”的装束,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
1912年(岁次壬子)清廷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后流行中山装,民国装等。
第三章 汉服运动简介
1、汉服运动的概述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目前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以青少年,青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华夏复兴 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
由于每个民族穿着民族服装的权利都受到宪法保护,而56个民族全家福照惟独只有汉族穿着T恤甚至西装,因此穿着汉族传统服装是汉民族的权利。而汉服倡导者期望通过这场运动实现真正的各民族平等。
2、汉服运动的内涵
汉服运动迄今已历十载——从无到有,自弱而盛,中国各地民众无不为汉服所感染,并远播海外。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前进式,从思潮的兴起,到网上的辩论,到民间的实践,再到建立相应的团体,最终将由汉服为切入,带来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回顾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现象,都是先需要“符号”的复兴,再去勾勒出整个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汉服本身更像是个“符号”,首先是通过汉服运动来复兴这个符号,再通过这个符号,勾勒出整个传统礼仪、音乐、文化、国学,乃至民族思潮的复兴。
可以说汉服复兴运动,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信仰!
第四章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1、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王育良在镜子前自拍“第一件自制汉服”
2、2003年9月1日 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3、2003年10月30日 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