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崔月
生活家名片
彭子轩,36岁,自由职业,“中国式水上瑜珈”开创人。
裁衣种菜,吹箫抚琴古人的生活方式对她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穿
汉服,盘发髻雅致古典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她更乐在其中。彭子轩说,那是一种深沉的浪漫。
长裾曳地,广袖飘逸,高挽云髻。10月28日上午,武汉大楚艺术馆内,一袭
汉服的彭子轩正在进行箫笛演奏。作为“飘浮瑜珈”的开创人,彭子轩曾多次被媒体报道,不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汉服迷。
彭子轩从小随外公长大,外公是湖北电视大学的老校长,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她从小耳濡目染,对古人的生活方式非常向往。在武汉纺织大学服装系的几年学习,让彭子轩对汉文化元素产生浓厚兴趣,并迷上汉服。
古代汉服的元素繁复讲究,彭子轩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改良。广袖,体现出大家闺秀的风韵和气势,弹琴吹箫长袖善舞;乳裙,那是在家中演绎万千风情的道具;有客人来不亦乐乎,穿上窄袖既能做事也是道风景;最惊艳的是表演水上瑜珈的汉服,最长有二十几米,有的缠绕成一抹红色轻云,有的如一幅轻盈出釉的水墨画,有的似飞龙在水中翔舞……彭子轩给自己做了近十套汉服,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做汉服最难的是挑选面料。”有一次,彭子轩为了寻找一种有边花的花料,在胭脂路找了两整天,后来又跑到汉正街面料市场去淘,都没有找到满意的,无奈之余她只好自己手绘图案,没想到效果居然出奇的好。后来彭子轩干脆遇到好的面料先淘回来,再根据布料的特点进行构思创作。剩下的布头,设计制作出实用古雅的茶垫。
因为爱汉服,彭子轩也深深爱上了各种发饰,家中珍藏了十多个精美的发簪,有几个还是老货镏金的,镶着玛瑙的,那是彭子轩的宝贝,每一次摩挲,每一次挽上发髻,令她遥想自己就是那个娉婷婀娜的古典女子。“我会上十种挽发髻的方法。”彭子轩孩子般笑着,一一演示,连腕上的玉镯都可成发饰,每一次“变脸”都让人惊叹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美,不是惊艳,是穿透。彭子轩爱吹箫,她的先生擅抚琴,每逢假日,夫妻俩都会带着乐器到郊外去演奏。每次,彭子轩都会穿上心爱的汉服。有一次,夫妻俩在东湖边被一群游客围住,导游笑着打趣说,他们刚刚穿越过来,还没有注册登记……让游人开心不已。
用生猪油清洁皮肤,用淘米水洗脸,用自制的甜酒汁来爽肤,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缝的衣……彭子轩爱极了这种简朴自然又环保的“古人”生活。古韵的发髻,一盘就是半天;古琴一弹就一天;悠悠箫声最能让她释怀与天地相和谐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她最享受。
生活家分享
一位汉服迷质问我:汉服有自己亘古不变的体系,不是靠设计的。我的回答是,让更多的传统元素出现在生活的不同领域,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接受。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更应该传承其精髓,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