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闽网 林鹏浩/文 阿炳/图)清明祭扫的传统,让这个节日蒙上了一层沉重的基调。如果清明只有祭扫,那你一定过了一个假的清明节。在福建福州上下杭景区,来自福建汉服天下的数十位青年男女身着汉服,以古法复原了一场正宗的清明民俗。
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形似赵雅芝的古装少女带领群芳,在上下杭三捷河边饮酒对诗、踏青嬉游,演绎王羲之笔下“流觞曲水”的风雅情景。
旧时的清明节,还包含了插柳、蹴鞠、秋千、踏青、风筝等属于青年男女的文娱活动。据民俗专家考证,清明其实是个复合型的节日,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清明节,是古时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三节合流之后的产物。
上巳节又被称为中国早期的情人节、女儿节。上古先民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祛除一年的秽气。青年男女还会相约到野外踏青游玩,并且自由择偶或交合。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行”,杜甫的《丽人行》描写的便是上巳节时,少女们在水边春游的场景。
在三捷河边,衣袂飘飘的汉服青年们席地而坐,一场饶有趣味的“飞花令“正在上演。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网友们对”飞花令“有些了解。
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古时飞花令难度颇大,十分高雅,没有诗词基础根本玩不转。
活动现场的飞花令已降低了难度,参与者只要能背出含有指定汉字的诗句即可,女鼓手鸣鼓传令,参与者传递酒杯,落槌时酒杯在谁的手里,就由谁“接令“对出诗句。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现场进行的飞花令以这首诗中的28个汉字为题面,参与者依次对出含有相应汉字的诗词。“僧”“乞”等罕见的题面难度不小,参与者若不能作答,需罚酒一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飞花令伴随着击鼓声传递,这些有颜又有才的女孩们并未被难题难倒,一番沉思后,古典诗词脱口而出。
饮酒作诗,自然也少不了美食。这些身披“绿衣”的糕点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贡品,俗称“清明粿”。清明粿有甜味和咸味两种做法,将鼠鞠草或艾草与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包入甜味的萝卜丝、桂花糖、豆沙馅或咸味的豆腐干、香菇丁、腌菜、虾米等馅料,压成圆模蒸熟,便做成了两种口味的清明粿。青绿色的清明粿,象征着春天的绿意。
“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插柳习俗由来已久,其来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古人认为柳枝有灵性,在柳树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辟邪驱鬼。“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说法认为,柳树生命力强大,清明适宜植树,在河边插柳,可巩固河堤。
此外,清明插柳还有纪年华之义。柳树是青春的象征,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少女戴柳,是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清明插柳风俗,与福州当地为青年女子“插青”的民俗不谋而合,都是借柳树旺盛的生命力,祝福少女生命常青,青春永驻。
这些热爱汉服的青年男女,不少人在节假日出游或家中祭祀时,都会身着汉服。一些青年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也会穿上经过改良的简易汉服,传统装束常常引来不少注视的目光。也有人因此被误解,在街上被当成韩国人或日本人。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陌上花开缓缓归,别忘了,踏青春游可是清明节的另一种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