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有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在生活里身着中国古代服饰,以古代人的美学和情韵游走于现代都会中。联合早报访问了其中三名年轻人,分享他们与汉服的绮丽情缘,也展示叫人惊艳的汉服时尚心得。
新加坡有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在生活里身着中国古代服饰,以古代人的美学和情韵游走于现代都会中。联合早报访问了其中三名年轻人,分享他们与汉服的绮丽情缘,也展示叫人惊艳的汉服时尚心得。
在新加坡都市街头或市井巷弄遇到身着“交领右衽”或“宽衣博袖”的人,你是否会下意识地四处寻找摄像机,心想:这是在拍古装剧吧?
但如果告诉你,你遇到的并不是古装剧演员,却是把古装当成日常服装穿的人,你会不会惊讶?
新加坡有这样一个很小众的族群,可被称之为汉服爱好者,他们在生活里身着中国古代服饰,以古代人的美学和情韵游走于现代都会中。而且,他们很多是青年人,并不是耄耋老者呢。
古装是一个较笼统的说法,一般上,他们以汉服来称自己身上的服饰。联合早报采访三位融汉服于日常的爱好者,他们分享与汉服的绮丽情缘,也展示叫人惊艳的汉服时尚心得。
与梁铭耀、李佳烨、龚盼盼和他们几名汉服同好的采访约在周末的国家博物馆,在馆外拍照时,几人的装扮与背后新帕拉第奥式风格的博物馆相映成趣,时空仿佛错置。尽管来往路人不断,却明显感到一般民众对汉服爱好者的打扮早习以为常,没有人会特别频频回顾或不断侧拍,倒是有几名“红毛”路人赞叹不已,其中一名英国女士特别过来说她自己也喜欢收集中式服饰和珠宝,不断赞叹汉服爱好者们服装的精美和搭配的用心。
服饰研究专家越来越认同并倡导时装的多样性,认为服装是一个人个性和风格的诠释,是自由的灵性表达。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群年轻的汉服爱好者,在青春身体里可能寄居着一个个古老灵魂。
穿汉服出席正式场合
34岁的梁铭耀一身暗蓝色的直裰,远看衣袂飘然,加上头顶发髻,颇有一番仙风道骨的气质。他笑言:“不认识我的人第一次看到我,会问我是不是个道士?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士形象,就源自明代男士形象。”
梁铭耀经由茶文化、书法等中华文化入门,几年前开始穿明代汉服。(受访者提供)
身为茶职人、文字创作者的他由茶开始,再接触到书法,最后才穿上民族服饰。举凡参与社交活动,观赏文艺演出,庆祝传统佳节,他都会身着汉服,尤其是一些场合有正式着装的要求时,汉服是不二之选。
“汉服是一种民族服饰,我只穿明代汉服。”梁铭耀说:“我穿汉服旨在传承,只穿明代的汉服是因为我相信今天的汉服传承自明代。”
要稍作解释的是,汉服并不仅指汉代服饰,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尽管在定义上目前仍存在争议,但一般上,在爱好者和倡导者眼中,汉服包括中国多朝代的汉族服饰。
另外,汉服爱好者有不同类别,有的像梁铭耀一样坚持穿某朝代的汉服,或穿在考据上极其细腻,忠实复制某朝代的服饰;有的则不介意不同朝代汉服元素的混合变种,甚至将汉服融于时下的现代时装。最后一类服装被称为汉式时装,或汉元素服装,广义上仍属于泛汉服范畴。
汉服爱好者男女比例悬殊,以女性为多,男性实为凤毛麟角。汉服市场上,女装也较男装热卖。
梁铭耀定制汉服只认广州的明华堂,明华堂按照明代出土文物纯手工制衣,定制后等半年到一年才可到货,而且明华堂会附赠一个箱子供收纳,惹得一众女性汉服爱好者笑说:“他穿的是汉服中的路易威登。”梁铭耀最贵的一件道袍,要700多元。
梁铭耀说,选择明华堂,因本地的确没有人会做。
吸收古人文化融入生活
本地女性汉服爱好者多从淘宝上网购,汉服也有很多是二手衣转卖。
龚盼盼(右)上班时巧妙搭配汉服,图为她与同事合影。(受访者提供)
31岁的公务员龚盼盼澄清了一个迷思,说中华服饰文化不只旗袍和清朝服饰那么简单,不同朝代服饰的变革是历史、文化演变的体现。“男性汉服爱好者觉得明代男性服饰已是汉服尾声,因为接下来清代是满人天下,但清代汉族女子还是可以穿本民族服饰,女性汉服在清代没有断层,仍有演变。”大学时主修英文文学的她,说穿汉服帮她补上了中国历史文化这一课。
更叫人惊讶的是,她说自己基本上没有买时下的流行服饰,衣柜里全是各代汉服,平时上班也会在各种汉服中巧做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