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是较完整的一套服饰制度。为其他朝代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汉代服饰款式特点鲜明,配饰考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摘要】汉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是较完整的一套服饰制度。为其他朝代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汉代服饰款式特点鲜明,配饰考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汉服以及汉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影响,对我国当今服装的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如今社会又掀起“汉服热”的趋势,是汉代服饰在新时期的继承创新,是在传统上的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汉代服饰,传承汉代文化是论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汉代服饰;款式;继承;创新
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更重要的功能是传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审美要求、个性追求等诸多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
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是较完整的一套服饰制度。其中汉代的织染、刺绣等工艺也都得到较快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饰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则搭配丝织的装饰物。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口宽大,衫无袖。汉代服装配饰极为考究,如腰带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螳螂形或琵琶形等。形象十分生动有趣,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设计制作精美。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众多。汉代男子配刀,只是仪表的一种体现。
汉代代表性的服装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
衣服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种是“直裾深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这件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直裾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可见西汉初织造工艺水平高超。直裾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官民服装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除了这种长衣之外,汉代也穿短衣,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装。
此外,汉代服装还有一种常见的款式就是半袖。也就是短袖的外衣称为“半袖”,穿时外着短袖内着长袖。半袖的袖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宽大平直,没有装饰;另一种则在衣袖边缘绣上装饰,并施加折裥。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汉代民间服饰的色彩没有特定的规律。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织绣工艺实物来看,一百多件织品中,能够识别的色彩就有一二十种之多,如朱红、深红、紫、墨绿、棕 、青、黄、褐、灰、黑等。
汉代人还喜欢鲜艳的色彩。在洛阳发现的几座汉墓壁画里的人物服饰和汉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的服饰,总体上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更加丰富鲜艳。虽年代久远,但本色鲜亮依稀可见。在汉代长达四百年的统治中,曾分别崇尚水德、土德、火德,衣服也以尊尚的不同,分别以黑色、黄色、红色为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汉朝人在服装上展示出开放的气势,开始注意色彩搭配的鲜艳,展现审美和生活情趣。我们研究汉服,除了看重它在历史上的奠基性的地位,还要分析它对当今服装设计的启示与影响。
近来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汉服热”。当然,如今所说的汉服和传统意义上的汉代服装是有一定区别的。它的服装面料、色彩、款式都是经过改良的,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着装特点和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