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追本溯源,韩国(朝鲜)的韩服(朝鲜服)都是由我国的汉服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变化,已经具备了其本土特色,但是,在一些方面仍保留着汉服的一些特点。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汉服、韩服、和服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其实,追本溯源,韩国(朝鲜)的韩服(朝鲜服)都是由我国的汉服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变化,已经具备了其本土特色,但是,在一些方面仍保留着汉服的一些特点。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汉服、韩服、和服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韩服:
是中国明代汉服传入朝鲜后发展而成的服饰,成型于李氏朝鲜时代。特色是颜色艳丽以及没有口袋。大韩帝国时期,下层平民传统韩服胸部裸露,哺乳方便,后来在日本统治时期因为被认为有伤风化遭废除。
明代男子服饰
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官员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皇帝服饰
大明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xūn)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xì)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fú)、黼(fǔ)纹。
明代皇帝的常服又称翼善冠服,即头戴乌纱折上巾(又称乌纱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明中后期袖型逐渐肥大)、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翼善冠
用乌纱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对,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还保留有类似早期幞头系结、系带的装饰。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变为圆弧形。明穆宗时,又在翼善冠上加饰嵌有珍珠宝石的金二龙戏珠。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顶翼善冠实物,一顶为金丝编成的金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其中保存较好的一顶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径19厘米,用细竹丝编成内胎,内衬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黑纱敷面。后山饰有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成,嵌有各色宝石及珍珠,龙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间嵌珍珠一颗。系结、系带也以金累丝制作,镶有绿宝石。冠后折角为竹胎纱面,用金片折卷成缘边。
圆领
明初定为盘领窄袖袍,其后袍身与两袖逐渐宽大,又因其领式与所饰纹样而被称为“圆领”或“衮龙袍”。皇帝常服圆领为黄色(后期也有其他颜色),领部右侧钉纽襻扣一对、大襟钉系带两对用以系结固定。在前胸、后背、左肩与右肩处饰有团龙纹样,前期以金织为主,后期多用彩织或彩绣。明英宗时在两肩团龙之上又加饰日、月二章纹,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早期两袖往袖口处逐渐收窄,后变为宽袖,底边呈弧形,袖端开口,有极窄的缘边。袍身两侧开裾,在大、小襟及后襟的两侧各接出一片(共四片),称为“摆”或“双摆”。另在后襟腰部两侧钉有带襻,用来悬挂革带。定陵共出土12件明神宗的四团龙常服圆领
搭护
由半臂发展而来,唐代已在圆领袍下穿着半臂。明代以圆领、搭护、贴里作为常服的标准搭配。搭护为交领,短袖或无袖,领部通常缀有较宽的白色“护领”,衣身两侧开裾,并接有双摆,穿着时衬于圆领的摆内。定陵出土有31件“交领中单”(分半袖和无袖两式),即为搭护,有些形制比较标准,有些则有所变化,其中大部分出土时都与圆领袍套在一起。
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