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服,大袖长摆,褒衣博带,讲究天人合一。她以平淡自然、柔美流畅、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气质,展现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体现中国人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她又以精裁细绣展现鲜活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审美情趣。
汉服
汉服,中国的衣裳,传承四千多年,是当之无愧的国粹。
汉服,大袖长摆,褒衣博带,讲究天人合一。她以平淡自然、柔美流畅、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气质,展现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体现中国人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她又以精裁细绣展现鲜活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审美情趣。
汉服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
汉服社以汉服和传统礼仪为表,以中华文化为里,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经典仪式不断挖掘,推陈出新,开展“学生诵经”、“学生学礼仪”、“传统婚礼”等各种能融合传统文化的活动。不遗余力、一心一意地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一)古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见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当然其中也间杂了许多域外风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断绝,只剩一丝遗迹。这些沿革变迁,从规格齐整的礼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舆服志》都有详细说明。
1.祭服:
祭服是祭祀时所穿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观念淡薄的华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对象无非就是“天、地、人”三类——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
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到了后世,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
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
《周礼》原名《周官》,后汉郑玄作注,称为《周礼》。遂致此后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而传世。其中《周礼》所载的六冕之制,是经史所始载历代冕服规制所承传之完整的载文。作为最隆重的礼服,其中涵有“礼治”与“德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历代冕服制度的影响至为深远,乃至奉之如圭臬。
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