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话题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近日,北京汉服协会会长鸿胪寺少卿受邀在华夏文化研习会汉服运动大讲堂作了专题讲座,回顾了对北京汉服事业 (特别是社团)发展的历史,对当下和未来谈了观点和看法。现将讲稿择要编辑整理,供广大同袍参考。

北京汉服运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大家好,今天受邀来做这个讲座,非常荣幸。这也开辟了汉北和华研会两个社团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不过,我讲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也只是我兴汉十年来的所见、所知、所思,希望与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有不妥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说明

先做一个说明,今天的主题是北京汉服运动,所以我尽量不谈全国的事,不谈宏观的思想、理论,不谈微观的个人和汉服活动。既然主谈汉服运动,也不会涉及形制款式,尽量不谈汉服产业与汉服商家。由于本人长年在北京的汉服社团活动并参与建设,所以今天将更侧重于谈社团的发展问题(高校社团我了解不多,就不妄谈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十四岁的汉服运动来说,线上线下的社团(平台)一直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推手和舵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可能仍旧如此。此外,区分北京汉服运动的“昨天”与“今天”,我更愿意用2013年作为时间节点,至于原因,一会儿我再详谈。

第一部分:环境恶劣 筚路蓝缕

——北京汉服运动简史

先来讲讲北京汉服运动的历史。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我认为是:环境恶劣、筚路蓝缕。

当然,北京和上海等很多都市一样,开展汉服运动的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名人辈出。说到历史,早在2004年10月,就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汉网网友的聚会。说到地位,作为首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不言而喻。说到人物,天涯在小楼、陈小沫、孙异、小丰、杨娜、璇玑等界内元老或名人,都或多或少在北京工作、学习或生活过。就连囧冰,也长期以北京作为其大本营。

早期北京汉服运动的一大特色是难度大、阻力大。第一次汉服活动,就引起了无良媒体“寿衣上街”的报道,这也成为汉服活动引发的第一场官司。此后持续几年的活动,被坏人举报污蔑为反动集会、封建迷信活动等,被媒体刻意歪曲报道,被路人指责为“日本人”,是很常见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北京汉网团队的组织者小丰被请到电视台与李承鹏辩论奥运会该不该使用汉服,几乎所有正面的声音被剪辑,令人欲哭无泪。有一段时间,汉服群里混进了“密探”,鱼龙混杂,为避免那些势力的造谣、恐吓、破坏,小丰只得逐个给可信的人电话通知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我就是在那个时候(2007年七夕),开始参加小丰团队的活动。

 北京为啥这么多人穿汉服?一篇好文告诉你!

(“汉服集会”被篡改为“寿衣上街”案开庭)

随着汉网的几次分裂,汉网小丰团队开始了本地化过程,天汉腊肠团队组织的活动逐渐减少,与小丰这边逐渐融合,在北京把汉服活动做得比较大的,就只剩了小丰这一家。2008年5月百度汉服北京吧的建立,是本地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这个时期全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许多老牌地方社团都是这个时间段建立的。

 北京为啥这么多人穿汉服?一篇好文告诉你!

(一个人操持活动的小丰)

2009年春小丰离京后,北京汉服团队开始了组织化的进程,我们所熟知的“汉服北京”就是这时正式成立的。此后一直到2012年左右,可以说是汉北一家独大的时期。只此一家,也就决定了这是北京同袍共同的组织,来京、在京的同袍找组织只能找它(而且当时的校园社团还没有普遍发展起来),别无选择。

一家独大,有利也有弊,有甜更有苦。北京这么大,来自不同阶层、持有不同立场、带着不同目的的各类同道都来投靠,汉北在人数和影响力的快速扩张中,不可避免地良莠不齐、心气不一。当时的汉北在立场上选择包容、中庸、不争论,在管理上采取小组制、选举制,实施复杂严格的入会标准,现在看来也是必然的选择。这种发展策略的好处是,团结面广、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同时也包容了虚无主义、娱乐化倾向、复古泥古观念、小帮派意识等等,埋下了一些不好的种子。

第二部分:高速发展 喜忧参半

——北京汉服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现实情况

接下来我们说说北京汉服的现实情况。如果也用八个字概括,我认为是高速发展、喜忧参半。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