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笄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笄礼的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我们考虑,宜分别选择褙子、曲裾深衣、大袖长裙或其它等次女装汉服

3 、关于头发长短: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习惯留短发的,这和仪式的方式直接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不知道能不能用假发代替还在斟酌,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笄礼的流程

一、准备活动

1、 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二、参礼人员:

①笄者;

②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③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④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⑤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⑥观礼者若干。

三、笄礼的器物陈设:场地、礼器、服装、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汉服: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罗帕。一套素色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稍微明丽一些的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大袖长裙礼服。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笄礼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美;最后的翟衣正好反映了汉民族女性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物品设施: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 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笄礼音乐:礼乐不可分。可用《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

四、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