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话题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十几年前的上海APEC,火了唐装;几周前的北京APEC,火了新中装。被讨论的不仅仅是衣服本身,还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和传承。

十几年前的上海APEC,火了唐装;几周前的北京APEC,火了新中装。被讨论的不仅仅是衣服本身,还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和传承。

从最初被认为是奇装异服,到现在升级为国学班的正常行头,在十几年中,汉服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以复兴的名义,汉服逐渐离开小众群落,向更广阔的大众群体铺展开来。这是一代人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建立文化自信的尝试。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眼中,汉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但有几个元素不能变。“一个是中国人崇尚自然,所以从来不垫肩,都是溜肩的;第二个,不会在服装上开个窟窿眼系扣,这就漏气了,总是钉扣;第三个,汉服背后的裁剪,是拼的,不是整片的,前后相对应,体现阴阳相合的理念。这几个元素只要保持住,就是传统。”

一名电力工人发起的运动

十几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11月22日,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自己剪裁制作的汉服,出现在郑州的闹市街头。顶着一头现代短发,却身着古朴的宽袖长袍,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热烈围观。有人好奇、有人讥讽、有人疑惑,更有人因为其衣酷似和服而谩骂。

王乐天被后来的汉服运动者称为汉服第一人,当时的报道里写道:“绝迹三百多年的汉族服装,重现神州街头。”

当时,2001年APEC唐装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逢年过节,唐装是中式服装的主流,但唐装被认为是西式剪裁的满族元素衣服,很多人并不认可用它来代表中国的传统服饰。也由此,网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大家纠结的核心问题是:“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

于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经过无数次的争吵和辩论,达成了关于“汉服”概念的共识:“汉”是汉族的汉,汉服即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过,当时的讨论更多是纸上谈兵,直到王乐天上街,汉服才在现实生活中正式上线了。

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中医、戏剧、建筑等等都不同,汉服作为近年兴起的传统文化,看似高大上,其实出身很平民。它的发源地是网络—论坛、贴吧和QQ群。在微博账号“汉服资讯”所发起的汉服调查中,接近七成的“同袍”主要通过网络接触到汉服。

汉服运动最初带有网络亚文化的特点,小众而新潮,有人甚至将它称作一群小孩的“过家家”,时至今日,穿汉服的主力军依然是一群热血的年轻人。

根据“汉服资讯”的统计,汉服“同袍”的平均年龄为21.1岁。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整个汉服“同袍”总数的43.02%,25岁以内的,占到了总数的84.08%,36岁以上的人只占总人数的2.26%。

“汉服运动是由大学生在学校里组织汉服展开的。”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多次组织祭孔大典的杨义堂认为,“大学生在推动和回归传统文化方面总是先知先觉的。”

这是一场自发的民间运动,没有官方参与,普通人在业余时间通过翻阅资料,摸索着建立起汉服的理论体系,确定汉服的标准和形制。

汉服吧前吧主月曜辛在《汉服》一文里回忆说,当时各种资料都非常难找。“一个朋友跑遍大半个洛阳,也只在旧书店的角落里找到一本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

最初,穿汉服上街被看作标新立异的行为艺术,很多民众并不理解。“你们几点表演啊?拍戏的吧?少数民族吧?韩国人吧?你们是日本人吧,脑残吧?穿和服干吗?”济南汉服同袍群的管理员总结了这些年来令人哭笑不得的质疑。

最激烈的冲突爆发于2010年的重阳节。当时一位姑娘穿着汉服前往成都春熙路德克士就餐,却被反日队伍误认为是穿和服。他们强迫她脱掉外套和裙子,并当众烧毁。这位姑娘当时身上只剩下一件T恤衫,一个好心人把买给女朋友的裤子送给她,她才得以离开。

对于汉服运动起初的小打小闹,官方一开始更是不认可。“以前在济南府学文庙,这个祭拜孔子的地儿,却不允许着汉服入内,说奇装异服不能进入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济南汉服爱好者苍半夏说,“说‘要拍照得租我们这儿的汉服,你们自带的不行’,但是他们提供的衣服多是影楼的古装,并不是汉服。”

杨义堂也说,2006年、2007年在曲阜孔庙举办祭孔大典时,他本来想提倡汉服,但是上级都觉得穿汉服不是很好,“他们不能接受,觉得不够严肃,选择穿唐装。”杨义堂说。

汉服运动从发生之日起,就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走着不同的路。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带着一股专属于年轻人的冲劲儿和草根味儿。汉服吧第一任吧主溪山琴况将汉服运动视为“民间力量的生长,民间智慧的觉醒”。

所有汉服都是当代的

在百度汉服吧的一个帖子里,有网友贴出一张汉服图片,问:“这个汉服是什么时期的?”吧主回道:“所有汉服都是当代的。”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