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 是指从三黄五帝时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这五千年间,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华夏﹙汉﹚民族所习惯穿着的服饰,统称为汉服。她是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 是指从三黄五帝时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这五千年间,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华夏﹙汉﹚民族所习惯穿着的服饰,统称为汉服。她是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严格意义上来讲,元朝流行蒙古族服饰,清朝服装为满族服饰,这些服装都属於少数民族服饰,不属於汉服。(元朝虽然压迫汉族,但汉人还是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的,清朝就不同了,妄图消灭汉族的民族记忆,残酷地“剃发易服”,汉族人都被迫穿了异族服装。)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中国自古以来又被称为“华夏”,“华夏”一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及其神圣的地位,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不太好想象的。古老的元典《左传》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服章之美密不可分。或者说,汉服和汉礼仪就是华夏民族的主要特征,以此区别于长期落后于华夏族的周边蛮族。“中国”(古代所谓中国即中原华夏文明)也因此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穿着漢服的轩辕黄帝像

传说汉服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发明制定的。《易经系词》上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它的意思是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它的内涵非同寻常。参见:岂止是美,关于汉服你还不了解的知识有多少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今天概括地谈一下汉服所以成为汉服的三大特征。非常重要哦!

一句话:汉服的基本特征为﹕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同时又以盘领、直领、箭袖、纽扣等为其有益补充。

这句话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其一,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是汉服的三大显性特征、是成为汉服的主要条件。其二,历史上汉人着装也有跟这三条不一致的情况,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服饰形态的丰富性,以及汉服的融合适应能力。

1.交领右衽

先说交领。左右衣领相交以裹缚身体,这在古代各民族包括西方的古代都是常见现象: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另外,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盘领的襕衫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直领的褙子

再说右衽。衽,本义衣襟。所谓右衽,右就是“往右”,将右襟掩覆于内,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称左衽。左衣领盖住部份右衣领,这样左衣领的边缘看起来就向右下倾斜,衣襟在外观上呈现为“y”字形。

 汉服的三个主要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左右衽一内一外相重叠,此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一个衣襟的系法,道家儒家的思想都有了。穿汉服交领衣,一定要右衽。绝对不能搞颠倒的。至于为什么选择右衽,与古人的方位观念有关,也可能是为了生产生活方便。

如果左衽,就会被看作异族。华夏族束发戴冠、衣领右衽,而披头散发、衣襟向左敞开或随意系结被认为是华夏族之外的“蛮夷”形象,这也是上古确实存在过的现象。孔子那句著名的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没有管仲这个大人物“尊王攘夷”,,我可能就成了披发左衽的蛮夷了!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