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话题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他,一个90后,却已是汉服界赫赫有名的专家;他,一身短打,仿佛是武侠小说中走出来的逍遥剑客。他们,一个从高中时初涉汉服制作,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的研究;一个放弃稳定的工作,如今专注于中国甲胄研究。

他,一个90后,却已是汉服界赫赫有名的专家;他,一身短打,仿佛是武侠小说中走出来的逍遥剑客。他们,一个从高中时初涉汉服制作,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的研究;一个放弃稳定的工作,如今专注于中国甲胄研究。琥璟明和梁启靖,两个生活本无关联的年轻人,因为汉服和铠甲走到一起。无论是草长莺飞的江南小景还是金戈铁马的大漠风情,都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可谓是刚柔并济、文武兼备。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琥璟明在初中时偶然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有一群年轻人在复兴汉服,他们峨冠博带,行走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中,举手投足间风神秀异。那种对失落的华夏之美的追思震颤了琥璟明,从此,他迷恋上了中国传统服饰,在高中时开始尝试汉服制作。琥璟明发现,国内在古代服饰研究方面非常理论化,虽然有沈从文、周锡保这样的服饰史大师,但他们更多的是从史料、文献、文物方面去考证,并非植根于如何制作和还原汉服。为此,琥璟明在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虽然学校教授的是西式裁剪,但四年的专业学习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并加深了对服装的理解。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琥璟明复原战国(赵国)武士装束

琥璟明在学习之余潜心研究汉服制作,渐渐地,他掌握了各个朝代不同款式汉服的制作要点。比如周秦汉时期的深衣是将上衣下裳分裁后再相连,用布十二幅,以应一年有十二月之说;垂直的背缝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战国中叶出现的圆领衣最初为半边曲领、半边直领组成“单边圆领”,后逐步演变成里外皆为曲领的样式;汉代的衣服,在它的衣领里普遍要加一些丝棉,那样能将人的上半身塑造得更加丰伟。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琥璟明复原西汉初期步卒装束

在琥璟明看来,中国服饰艺术最突出、最概括的审美特征是天人合一、秩序为美。最令琥璟明自豪的是,他曾经通过科学的方法检查出了考古简报上的错误。大三时,琥璟明去荆州博物馆参观马山楚墓出土汉服,隐约觉得简报上的图纸不正确,于是拍下照片,记录下简报上提供的几个关键测量数据,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将这件汉服的数据全部推算出来,结果发现简报上的图纸画错了。时隔数年,当他终于有机会近距离看实物时,测量的结果证明他的推论是正确的。多年的刻苦钻研,让他对汉服中体现出的秩序之美有深刻的感悟,并纵横双向缕清了不同时期、不同纬度汉服的规律,以至于看到某件汉服,他的脑海中便能浮现出服装的平铺图。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琥璟明复原东汉农夫装束

汉族祖先讲求文武兼备,为了更好地唤醒古代服饰无人涉足的领域,琥璟明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小众的古代铠甲复原。这时,一身短打,满怀英雄情结和尚武精神的梁启靖走进了他的视野。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梁启靖原本在航空公司任空中调度员,从小有英雄情结的他常常幻想自己身披盔甲叱咤沙场的情景。当看到作为尚武精神象征的盔甲与冷兵器被如今快餐化的电影和电视剧糟蹋得面目全非时,梁启靖感到了不安。他害怕长此以往,后人也许再也无法想象祖辈英雄的真正装扮和模样了。于是,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怀让他义无反顾地放弃稳定工作,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究制作古代铠甲。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梁启靖团队进行铠甲制作

铠甲的复原不同于复制,复原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勘察和实践,在视觉形态、文化和历史的承载方面要求很高,从技术、实用和人体舒适度上也更专业。很快,梁启靖遇到了两大难题,第一是出土文物的缺失,许多出土的铠甲由于保存不当或盗墓所致,发生了甲叶位移甚至全部脱散,内衬结构和编连方式都有所缺失。第二是文献记载的缺失,文献对铠甲的记载往往过于精简、抽象,且少有配图,根据纯粹的文字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形态。但复杂的现实情况并没有阻挡梁启靖的钻研之心,他和团队成员反复参考文献以及考古资料,对铠甲的历史背景和作战用途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全盘考量,同时参照出土铠甲实物及同时期或年代接近的陶俑、壁画、简牍,对它们的共性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对出土铠甲中缺失的细节进行补充,并在设计方案时把人体运动的因素在每个铠甲的部位进行合理设计。

 何意百炼刚 化为绕指柔 ——致力于汉服与铠甲复原的年轻人们

铁铠局部与头盔甲叶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