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最近,辽宁工业大学一位大四女生走红网络,因身着一袭飘逸的汉服去上课,被称作“汉服女神”。女孩自称,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还时常把汉服当做“生活服装”穿着。

集体诵读《论语》

最近,辽宁工业大学一位大四女生走红网络,因身着一袭飘逸的汉服去上课,被称作“汉服女神”。女孩自称,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还时常把汉服当做“生活服装”穿着。

据说,全国各地有很多这样的汉服爱好者,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更是纷纷上演他们身着霓裳,古风古韵地“复制”传统文化习俗和礼仪的身影。

在哈尔滨,生活报记者也找到了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穿汉服,弹古琴,办雅集,搞成人礼和祭孔活动……以各种形式一展汉服之美。

冰城穿汉服“第一人”是位老师十多年前花千元

买下“曲裾深衣”游北京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这是唐朝李贺在《秦宫诗》里描写古代男子服饰的诗句。如今,我们无法“穿越”历史,一睹那男子的衣帽之华,但在都市里寻找汉服的古风古韵,并不难。

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如果有幸,你会看到一个穿着汉服去上课的男子,他叫刘斌,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的老师。平常,春、夏、秋三季,只要天气好,授课的内容又涉及到服饰话题,刘斌都会穿汉服去上课。

在“汉服圈”里,爱好者们都知道,刘斌是黑龙江第一个正式穿汉服的人。2004年,他刚刚参加工作两年,曾花费一千多元,在网上买了一件“曲裾深衣”,和全国20多位汉服爱好者一起前往北京,穿汉服游园,一展汉服之美。

刘斌告诉生活报记者,“曲裾深衣”只是汉服里的一种,在秦汉时期较为流行。其特点是“续衽钩边”。这种汉服将衣襟加长,形成三角形状,然后从后背绕至前襟,并在腰部缚以大带。据说,其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罩裤有关。后来,随着内衣、服饰的改进,又出现了直裾深衣、袍衫等,多为男子穿着。而女子则有了高腰襦裙、襦裙、袄裙和褙子等汉服款式。

“像袍衫、襦裙、袄裙、褙子,都是现代汉服爱好者喜欢的款式。”刘斌介绍说。

对于这些服装,有些人把它称为“古装”,可是刘斌一再强调,汉服不是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族传统服饰的简称。如今的“汉服热”也不是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为,汉服背后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而汉服的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古人注重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内涵在服饰上也有体现,汉服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还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刘斌认为,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内涵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汉服,甚至把汉服当做“生活服装”来穿。

冰城汉服爱好者多是“年轻一族”热衷穿华服展传统习俗

曾有人在哈尔滨办汉服成人礼

在汉服圈里,爱好者们互称“同袍”。这源于《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诗句。象征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冰城到底有多少汉服爱好者呢?生活报记者了解到,名为“冰城汉韵”的QQ群是目前哈尔滨最为活跃的汉服群。

创办者吴迪,现在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物理老师。据他介绍,该群已有近2000位成员,他们当中以大学生为主力军,八成以上都是“年轻一族”。

在“冰城汉韵”群里,管理员们每天会请资深人士在群里讲一些与汉服有关的知识。赶上传统节日,他们会穿上汉服,做线下活动,把中国古代一些传统习俗“复制”出来,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30岁的齐泓鑫是媒体从业者。2007年上大二时,20岁的他,因为对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喜爱,曾在文庙给自己举办一场“冠礼”。据说在当时的哈尔滨,这是“首创”。

“‘冠礼’就是现代人口中的成人仪式。《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小齐说,在冠礼上他要加冠三次、换汉服三次,代表成年后身份的转换和责任的承担。这些流程是汉文化中,衣冠和礼仪相辅相成的体现之一。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