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今天是“读图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接触到大量照片、图片,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偏爱照片、图片。从技术上讲,今天的照片、图片绝大部分已是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因而可以称为“数字照片时代”或“数字图片时代”。数字照片、图片的生成,一是使用数字照相机拍摄生成影像;二是利用拍照手机、摄像头、摄像机等生成影像;三是使用扫描仪对已有照片、胶片以及各种图片扫描后生成影像;四是利用计算机制作生成影像。由于作者可以随主观意图对照片进行随意修改、加工,于是使今天新闻的真实性正变得模糊,问题的严重性也凸显出来。

  三个最新实例

  1、8月8日,路透社宣布停发一名黎巴嫩摄影记者阿德南·哈吉(AdnanHajj)拍摄的920张新闻照片。因为他对最近两张照片进行了修改,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标准。8月5日他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示了以色列空袭贝鲁特之后的情景,浓浓的黑烟从贝鲁特市内建筑上升起。但照片发出后,多位网友发现并提出,这张照片经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加工,增加了画面上的浓烟,同时让烟的颜色看起来更深。路透社又对他此前提供的所有照片展开审查,结果发现哈吉8月2日拍摄的一幅照片也经过修改。照片上,以色列一架F-16战斗机从黎巴嫩南部奈拜提耶上空飞过,投下3枚照明弹。路透社认为,其中两枚照明弹是用数字图像编辑软件“加上”的。

  2、7月2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记者包敦远的报道:“昨天下午,眼看一场大雨就要袭杭,西湖上的游船纷纷回码头躲雨。”照片画面确实很美,但仔细一看,便会发现照片中有相同的船只。3、7月26日,美国北卡莱罗纳州《夏洛特观察者》的摄影记者帕特里克·施内德(PatrickSchneider)在《Local&State》上发表了一幅照片,画面是一个在云梯上消防员的剪影,背景是夕阳和金黄的天空。后来发现他用图像编辑软件整体改变了影像色温,原本照片的天空的色彩应该是棕灰色(brownish-gray)的,但被改为深红色(deepred),而且太阳的轮廓较原作变得更加明显。事实认定后,该名摄影记者当即被开除。尽管他辩解称,他只是在还原在拍摄现场肉眼所见的色彩。

  三类后期加工

  作为新闻摄影来说,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便完成了对客观事物(新闻事件)的记录,事后不能出于政治目的、商业目的蒙蔽受众或吸引受众而进行加工修改原作。

  数字技术流行给照片带来的新问题是,任何掌握计算机及数字图片编辑软件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一张照片进行后期加工,进行再创作。由于最常用的软件为photoshop,故网友也简称这类修改、加工过的照片为“PS”照片。

  上述三个例子反映了最常用的手法,一是修版,如以军空袭黎巴嫩照片;二是合成,如西湖游船照片;三是整体改变照片的色温,如帕特里克·施内德所为。

  两种不同观点

  那么,是否允许在一定的限度内对照片进行加工呢?早在2002年中国摄影界便有人提出,新闻照片能否在计算机上进行“二度创作”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将此视作对照片真实性挑战的洪水猛兽,于是提出“适度修改”的原则,即在保证构图框架、拍摄主体、本质真实的前提下,可对局部的、非本质的细节进行修改,如原照片模糊或画面暗淡;为突出主题进行剪裁;对无关主题的杂乱背景进行处理;对原照片中不理想的细节进行补救,如被拍摄人物闭眼等;特殊情况的处理,如批评性、揭露性照片中出现非批评、揭露对象时可采取模糊或“移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同时也强调对照片的加工处理,绝不能更动的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不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不能增加或替换新闻现场当时的背景场面;不能为了刻意美化画面而进行大幅度修改等,以保证新闻摄影的“时间、空间、对象”三位一体的原则。但是,每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和每一家新闻机构把握运用的“度”显然大不一样,导致数字照片“修版”和“合成”的情况屡屡发生。

  新闻摄影界能否对Photoshop说“不”,看来还得有一个过程。但国际摄影界已经有人旗帜鲜明地提出“NoPhotoshop”,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两种处理态度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本质和要义。如香港《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明文规定:新闻摄影以记录真实为首要任务,记者在新闻现场应据实拍摄;不得参与设计或导演新闻事件,作夸大和不实的报道;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处理照片时,应以拍摄现场所见的真实情景为依归,任何事前或事后的加工,都不能接受。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