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后期步骤:
1.筛选
首先将景深合成的几组照片导入到lightroom进行筛选,我会重复比对以及放大细节来确定保留下几组中的一组。那组筛选出的照片就是我们最后要进行景深合成的素材了。
接着放大查看留下的那组照片中的每一张图,比对焦点的位置以及各张照片清晰的区域。因为在转动变焦环拍摄时,由于拧动幅度的大小,总会有一些照片的清晰区域是比较类似和重叠的。这一步就是删去一组照片中焦平面重叠比较多的那几张图,最后只留焦平面基本可以互补的那几张。
这一步不仅可以减少拼合时计算机运行的时间,更重要的意义在与如果拍摄的时候有风,前景的花草一定会有位移,而如果很多张一起放进去拼合,就会干扰计算机拼合时的算法,产生错位和重影。
上图的作者是极影AX成员—史炎冰。拍摄的条件就是如我说的那种大风的天气,风很大,前景花草的位移很厉害。下面我截取了他在作品下方的描述,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拍摄以及合成时的艰难:
拍摄这张照片可能是我所有摄影经历中挑战最大的一次。听闻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交界处的哥伦比亚河旁的野花已经盛开,利用近水楼台之便驱车赶往了著名的野花点 Columbia Hills。之前踩点时遇到时速35英里的大风,看形势不得不放弃转拍别处。周一早晨天气预报预测时速9英里的微风,日出前一个小时便满心期待地来到了拍摄点。刚一开车门,车门瞬间被迅猛的大风吹回来,差点没夹到手。走进田野发现风势一点不比踩点时弱。在大风的摧残下,大部分的黄色野花都被压弯了腰,成了侧对远处Mt Hood的姿势。大风持续呼啸着,且极少有停歇的片刻。这给构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很难判断花静止时的位置和形态。端着相机不断在花丛中徘徊尝试,心想着一定要再太阳直射到地面前完成构图想的金星带场景的拍摄。当终于定下构图后,开始看长达半小时之久的景深合成的反复抓拍。ISO从800一直爆到了4000才得以“钉住”摇曳的花草。叠一组完整的景深需要连续移动焦平面3-4次。而大风偶尔的喘息仅仅给我最多1-2面的捕捉机会,完全不足以完成一整组的拍摄。更为困难的是没两张之间花草会有明显的位移。于是我只能寄希望于多抓几组能从中挑选出足够的素材完成景深合成。直到回家开始后期选片时,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最终能完成它。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两天陆续续的处理,最终还是将脑海里的场景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2.调整
在lightroom里对照片进行一个基础的调整,为后续在ps中的拼合打好基础。通常矫正一下曝光,对照片做一个基础的调色,降噪锐化等。当做完针对某张照片的调整后,需要将这个效果应用到这一组的所有图片上。
选中所有图片,点击“同步设置”,将所有选项都勾上,然后点击“同步”。那样针对某一张照片的所有调整就被同步复制到了所有图片上,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一致的。
Tip:
如果拍摄的时候光线变化很快,可能每张照片的曝光会有一些差别,这就需要在同步设置以后对每张照片进行单独的调整。
3.合成
lr里完成对照片基础调整后,接着把所有图片导入到ps中。
选中所有图片,点击右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在应用程序中编辑”,然后再点击“在photoshop中作为图层打开”。这样所有的图片就自动载入到ps中了,并且作为图层叠加在同一个画布中。
接着全选图层,点击ps上方工具栏的“编辑-自动对齐图层”,那样,所有图层就被软件自动对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