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0日,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汉服毕业典礼,被授予学位的是该校2014届硕士研究生,典礼上师生统一身穿汉服,校领导头戴礼冠。几天后,典礼的图片传遍网络,其中一张特写中,参加典礼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亦宽服高冠端坐主席台。
民间汉服运动进入公众视野已超过十年,但中央一级的官员公开穿汉服并广为人知还是首次。
网络催生的汉服运动虽然仍未被主流社会接纳,每每被视为cosplay爱好者的活动,但与之相关的知识界“国学、儒学复兴”日渐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已受到政府的鼓励。看上去,传统文化似乎迎来了1949年以来的最好的时光。
本报记者陈舒扬实习生汪刘发自北京
“我们学校在徐州嘛,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所以我觉得这样还蛮好的,算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江苏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陈晶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陈晶所在院系有关汉服、汉文化的活动不少,她参加过的有参观龟山汉墓之类的景点、向外国人介绍汉服等。拓新国学社是江苏师大最活跃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国学讲座、国学游历活动。在一些国际交流中,介绍汉服更成为常规节目。
江苏师范大学原名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更名,对陈晶和她的同学们来说,在各类场合看见汉服早已不是新闻。在2011年10月的55周年校庆上,校领导就曾为学生举行“汉代成人礼”。
从大学到城市的文化招牌
江苏师大的汉服毕业典礼则始于2012年,至今举行了三届。据校方介绍,汉服学位服“由校研究生处牵头,历史文化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等多学科参与攻关,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研讨和设计”,毕业典礼方案则是“融合汉唐礼仪”制定。据报道,典礼策划人是该校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王健。
“身着汉服的毕业生们在礼赞的主持下,金锣与礼号齐鸣,汉代威风八面鼓隆隆擂响,乐队用编钟奏响气势恢弘的汉乐。学生庄重深情地施行三拜之礼。一拜父母:劬劳育我,忠孝事亲;二拜师长:传道授业,恩重如山;三拜母校:感恩母校,报效国家。面对学生的三鞠躬行礼,家长、导师、主席台分别回礼。……拜礼结束后,学子们又在学生司仪的带领下,朗声诵读毕业誓词。紧接着,毕业生们依次向老师行礼并领取学位证书,依次走过学位门。”当地媒体如此描述汉服毕业典礼的场面。
对于举办汉服毕业典礼的目的,江苏师大校长任平曾解释,除了弘扬中国“文化根基”,还有凸显徐州“汉韵悠长的城市文化品格”、宣传徐州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也是响应江苏省“舞动汉风”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将汉服作为毕业服,不独江苏师大一家,比如媒体曾报道,2011年3月26日,南京大学哲学系首期国学班毕业典礼、二期班开学典礼上,来自商界政界的学员也穿起了汉服。但全校规模的着汉服的仪式,江苏师大是首举。
而今年的汉服毕业典礼,因为教育部官员出席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据了解,王登峰20日到江苏师大指导工作,其间还观看了“800名学生为省十八届运动会排练的五禽操”。“五禽操”也是江苏师大弘扬汉文化的载体之一,据校方介绍,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教育部专家验收并将试点推广。
江苏师大汉文化氛围浓厚,除了“直接为徐州市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汉文化研究,它也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承办学校,不过该校目前尚无专门的国学专业。陈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同学参加校外的国学班,“毕业典礼也穿汉服”。
“校外的国学班”由一家名为彭城书院的民间机构开设,根据该机构自我介绍,彭城书院2007年创建,“以复兴国学为己任,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新闻报道里,书院被当地主管文化的官员称赞是“当代徐州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名片”,除了此前的国学班、国学启蒙班,今年又开办了“中华女德研修班”。
彭城书院创办人汉风多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出现(汉风没有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自己的真名,只表示汉风“是用了20多年的笔名,大家都知道”,网络资料显示,汉风原名王峰),其学术履历不详,他的其他诸多社会身份中包括徐州市汉文化产业联盟会长、中国4050亚健康康复工程文化顾问、淮海文化财富联盟副主席等,常到各地学校、企业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