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他用镜头记录中国诗人的脸
人/物/档/案
宋醉发
诗人,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摄影师职业技能鉴定命题专家组成员,国家摄影师等级考评员。首创提出多面主义艺术观念并进行广泛的创作实践,不断探索立体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错觉主义、极简主义等多种风格的创作。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展和国际影展中获奖。2001年作为总策划人策办中国首届摄影作品专场拍卖会。出版过多本个人诗集、摄影作品集。摄影、主编、出版了大型影像诗集《中国诗歌的脸》。主编民间先锋诗画刊《多面主义》。2011年创办福建海峡诗歌影像艺术收藏馆。
诗人宋醉发,也是一名摄影师,善于用“镜头”来呈现诗人。从2003年开始,宋醉发前往全国各地拍摄不同年龄、形形色色的诗人,至今已经拍了15年,自费30万元,行程约30万公里,拍摄近千位诗人的脸谱。5月26日,宋醉发将带着他拍摄的四川诗人脸谱,来成都展览。昨日,宋醉发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披露了长达15年醉心于拍摄中国诗人脸谱的幕后故事。宋醉发透露,自己正在筹备建立一个“中国诗歌的脸”博物馆。
拍摄过近千位诗人的脸
成都商报:这一次在成都展览诗人脸谱的内容是什么,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宋醉发:这一次展览的内容是30~50幅诗人肖像及其代表作做成的展品,最大的亮点是让四川诗歌做一次集中的群像展示,展出的四川籍或在四川的当代诗人有吉狄马加、翟永明、李亚伟、柏桦、龚学敏、凸凹、向以鲜、哑石、陶春、蒲小林、刘泽球、胡亮、李永才、彭志强、碧碧、桑眉、郑小琼、胡马、余幼幼等。另外,还将展出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人和一些第三代诗人。
成都商报:是否统计过你拍了多少张诗人的脸?诗人的脸是否有共性?和普通人的脸相比有何不同?
宋醉发:我拍摄过近900位汉语诗人,加上非汉语诗人,我拍摄过近千位诗人。2011年,有朋友出钱帮我租了一个小空间,我创办了“福建海峡诗歌影像艺术收藏馆”,也是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我相信,有情怀的诗人,脸上都有一种诗意的纯粹。
自费近30万,“不愿让钱左右判断”
成都商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创作“中国诗歌的脸”摄影专题?第一位拍的是谁?
宋醉发:我拍摄的第一位诗人是食指。2003年,夏秋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北京,参加诗刊社的一个活动,见了一些诗人,特别是见了诗人食指,为他抓拍了几张,大家都觉得效果不错,后来就想着多拍一些诗人,越拍越多,再后来就拍成了系列专题《中国诗歌的脸》。
成都商报:有人赞助过吗?经济来源是什么?
宋醉发:《中国诗歌的脸》是我自费拍摄的,之所以坚持自费拍摄,是不愿意让钱的因素左右自己在拍摄中对诗人的判断。我属于工薪阶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前些年我还没买车,女儿在放学时看见同学们一个一个钻进接他们的小轿车,问我什么时候也能有小轿车来接她,我说,老爸可能在物质上算比较穷的家长,但在精神上绝对是个富翁家长。我还指着杂物间里摆放的我的其他影像艺术作品,告诉她,当社会意识到老爸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价值时,这里随便哪个作品,都可以拿去换一辆轿车。当然,那也许是10年,或20年以后的事情。
至今已经花费近30万元,我和家人达成一致协议,每年花在这上面的预算不超过2万元。最初几年花费比较大,有时候出去一次就花费2万多,而我每年要出远门拍诗人的脸三到五次。现在因为有很多诗人给予食宿接待,花费省了很多。
“印象最深的是成都”
成都商报:请聊聊你一共拍了哪些诗人?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城市的诗人?
宋醉发:如果从神态上看,比较满意的有吉狄马加、食指、万夏、海男、殷龙龙等;如果从象征意味来看,北岛、杨克、何拜伦、安琪、赵丽华等比较满意;如果从用光、慢门或重复曝光等拍摄技巧来看,唐亚平、陈先发、沈浩波、梁平、格式等比较满意。拍摄诗人系列走了那么多城市,印象最深的是成都。那一夜,李亚伟帮我约了好几位诗人在翟永明的白夜酒吧喝酒,拍摄。诗人们纵情饮酒,谈论年轻时的故事,争论关于爱情和诗歌的话题,西部诗人的那种颇具文化品位的风情感染了我,至今难忘。在已拍摄的诗人中,有近两百位女诗人,她们占拍摄诗人总数的20%。
成都商报:目前为止,《中国诗歌的脸》展览都在什么地方举办过?